Print this page

创业故事系列之:创业俱乐部 Featured

Friday, 08 April 2016 12:40 Edit by  来源:大侠聊职场 Published in 海外专才
Rate this item
(3 votes)

我们一般讨论创业找投资比较多,对于资本怎么找项目倒是鲜有了解,本文就带你触摸投资人柔软的内心。

系列按语:全民创业时代,基础设施、融资环境、政策导向等因素都有重要的催化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人,尤其是一大批对世界有想法、对市场有领悟、对未来有雄心、对财富有追求的年轻人。人员规模对信息流、创意流和资金流有指数级放大作用,例如一个四人团体相对于一个二人团体,信息交流的量不是两倍而是六倍甚至更高。更多的信息交流带来更丰富的创意和更完善的构思,发生创业以及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就相对更高。

我在加拿大生活,自然就关注加拿大和其它地区的比较。就这个理论来看,加拿大三千多万人口,创业活力相当一般。隔壁的美国,人口多过十倍,创业环境就明显活跃得多。再看中国,人口超过美国的三倍,只要没有观念或者法规上的束缚,创业更加活跃那简直就是必须的。近些年,国内创业所需的各种环境都日臻成熟,创业热潮日渐高涨。2016年春我回国一趟,所见所闻耳目一新。在此,谨摘几则我看到的创业故事以飨读者。

 

创业俱乐部

大学同学从自己创业转向创业投资,角色转换颇为有趣。我们一般讨论创业找投资比较多,对于资本怎么找项目倒是鲜有了解,本文就带你触摸投资人柔软的内心。

本篇的主角名字里有个沛字,大学的时候同学们都觉得中学语文课本里“沛公军霸上”这一句很霸气,所以我们就叫他沛公了。沛公目前供职于华创俱乐部,一个风投机构,专门投资创业项目和团队。严格地讲这不是沛公的创业公司,沛公在华创是GP的角色,自己不出资,但是负责投资的建议。他的日常工作就是辗转于各个路演、与各种团队碰面,从中挑出靠谱的项目,形成投资建议,报请公司投资委员会审批。

看起来沛公是在这个公司“工作”,不过这可不是一般的工作,不是什么人都能来应聘的。基本上你得自己有创业经验,经历过创意、融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一整套流程,也要亲自做过公司管理,熟悉财务、税务、行政、人力资源等公司运营必需的环节,才有底气去做投资。这样,一来你可以过滤掉不靠谱的项目和团队,二来可以对投资对象的运作提供指导,提高项目成功的可能性、确保投资收益。

沛公正好有这样的背景。毕业之后他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做网络硬件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那时候大家的观念里还没有“创业”这个概念呢,只知道他开了自己的公司。当然,在那个年代,开公司已经是很高大上的了,没有两把刷子怎么敢自己去开公司啊。

十多年下来,公司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业务也很稳定。其实沛公可这样稳稳地赚着钱干到退休,不过一来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二来沛公想挑战点新鲜的东西,于是就把公司卖掉,转向了投资。作这样的决策颇需要一点勇气,不过这点勇气沛公是不缺的,否则当年也不会去开自己的公司了。我们这些没勇气的,都只敢巴巴地找个公司领一点工资。

投资也相当需要眼光、智慧和经验。刚进入这个领域的时候资历尚浅,如果用自己的资金去投资,风险有点高,所以沛公就作了个巧妙的选择:帮别人投资。

巧的是早些年沛公就认识了华创俱乐部的大佬,于是进入华创俱乐部做GP。和许多投资机构一样,华创俱乐部是很多个人与机构联合成立的投资机构,作为一个主体来筹集资金,然后交由GP打理。出资的个人和机构成立一个委员会,对GP的投资建议作出最终裁决。除了投资,华创也组织路演、创业俱乐部等,通过多种形式建立资本和项目之间的联络渠道,帮助初创团队成长。

我们常说的创业,都是出一个想法,拉一支队伍,找一笔投资,做一个产品,卖一个市场。讲到创业我们最关心的通常是想法、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找投资,不过那是从创业人的角度找投资,至于投资人怎么想怎么做,我们倒是不容易接触到。在上海停留期间,沛公请我吃了一顿饭聊聊他的心得,我得以近距离接触投资人的世界。

通常的理解,投资人要从天花乱坠的宣讲和汗牛充栋的文案中分辨出团队是否能干、项目是否靠谱,才能作出理性的决策。但难就难在“分辨”二字,人人都知道要分辨是非、分辨真伪、分辨好坏,可当你身临其境时,你能确保你一定能分清吗?尤其是现在创业热潮风起云涌,创业团队和项目多如过江之鲫,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还真的不好说自己不会被忽悠。

对投资人的第一个挑战是领域的宽泛性。自己做公司的时候,只要集中在一些与产品和技术紧密相关的领域就好,例如沛公专长的计算机网络。看别人公司的时候,看到的产品和技术往往来自于自己很不熟悉的行业,例如生物、医疗、农林、建筑、机械等等。为了避免在这些新领域中两眼一抹黑,只能自己加班自学补足基本的行业知识,这样的压力往往比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深入钻研大得多。

第二个挑战就是分辨能力。前面说到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创业团队和项目,怎么从中挑出靠谱的几个是很不容易的。投资人接触团队和项目的方式大体是非正式会谈、听路演、看项目计划书等等,可能讲得天花乱坠的人和精美详实的项目计划书并没有多少干货,但你的视线和注意力特别容易被吸引过去。相反,也许口拙舌笨的人和粗浅简陋的项目计划书背后才是真正的大市场。如果没有锐利的目光和机敏的市场感悟力,很容易错过这样的人和项目。更困难的是,现在还出现了一种B2VC模式,专门忽悠投资人。通常的B2B、B2C这样的项目,创业团队都是想搞出产品、打开市场、做出一番事业来。能否成功另说,至少人家是相信自己会成功,满怀激情地去做事。B2VC则压根就没有想做出事来,目标只是找到冤大头投资人,拿到资金烧完了事,反正也不需要偿还。为了这个目标,团队可能会做出诚恳的项目计划书,诚恳地与投资人商谈,诚恳地参加路演,唯独没有打算诚恳地把事做完做好。只要得手,创业团队有钱可烧,自己的简历也可以加上亮眼的一笔。项目失败并不太会影响到自己,毕竟市场的共识就是创业失败居多,不会因为你创业失败就对你另眼相看。相反,有创业经验的话,在很多方面还是加分的。苦了的只有被各种诚恳打动的投资人,钱是实实在在亏掉了,最后你还不知道是对方努力了没做到,还是一开始就只想忽悠你的钱,有苦说不出。所以,投资人辨识B2VC特别重要,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才能提高识人的眼力。

第三个挑战是项目延揽渠道。如今团队多、项目多,大家都要找投资,可同时投资人和投资机构也多,大家也要找好的团队和项目来投。创业者找投资需要竞争,投资人想投好项目也得竞争。光靠路演能接触到的项目是非常有限的,靠谱的项目也不太会出现在一些很大路的路演上。沛公带我去听了一场路演,虽然是人生第一次听路演,我已经听得蛋疼,创始人上来就大谈自己的宏图伟业,啥也没有呢就画了一个饼要做比阿里大几倍的公司,或者搞了一个极其牛逼的技术可以实现极其牛逼的事。虽然我们不知道内部细节的时候不好妄下论断,不过我这个第一次听路演的人都感受到了浓浓的忽悠甚至科幻的味道,想必不会靠谱到哪里去。

所以,投资人花费精力最多的一方面就是广拓人脉,广识项目,争取在优质团队和项目冒头时领先一步。更厉害的情况是,在一个人或者团队隐约有了不错的想法和商业模式、但是还没有明确意识到自己可以出来创业的时候就跟进,甚至鼓励引导他们往创业方向走,那么在他们真正创业需要投资的时候,你无疑就占尽先机。

一顿饭下来,我有一种三观颠覆的感觉,原来投资人的苦也不亚于创业人,各有各的痛点。沛公坦言要在这一行站住脚(就是投资的项目中有一定的成功案例)压力颇大,幸亏自己是个喜欢挑战的人,还算乐在其中。当年沛公自己做公司,胆识和智慧已经比我们高了几个层次。等他再把投资玩转,眼界和谋略想必又要甩我们几光年。这些评价绝对是出于真心,绝不是因为吃了人家一顿饭,请相信我的操守。

值得一提的是,沛公也担任复旦校友创业俱乐部的执行会长。这是复旦官方校友会旗下的一个机构,旨在为以复旦校友为主体的创业提供全面的帮助,同时也欢迎非复旦校友开展合作,请关注微信公众号startup_f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