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系列之:绝境奇迹 Featured

Tuesday, 12 April 2016 15:46 Edit by  大侠聊职场 Published in 海外专才

表姐是一步一步扛着困难走过来,成为一名成功的女性企业家,在绝境中创造了奇迹。

系列按语:

全民创业时代,基础设施、融资环境、政策导向等因素都有重要的催化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人,尤其是一大批对世界有想法、对市场有领悟、对未来有雄心、对财富有追求的年轻人。

人员规模对信息流、创意流和资金流有指数级放大作用,例如一个四人团体相对于一个二人团体,信息交流的量不是两倍而是六倍甚至更高。更多的信息交流带来更丰富的创意和更完善的构思,发生创业以及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也就相对更高。

我在加拿大生活,自然就关注加拿大和其它地区的比较。就这个理论来看,加拿大三千多万人口,创业活力相当一般。隔壁的美国,人口多过十倍,创业环境就明显活跃得多。再看中国,人口超过美国的三倍,只要没有观念或者法规上的束缚,创业更加活跃那简直就是必须的。
 
近些年,国内创业所需的各种环境都日臻成熟,创业热潮日渐高涨。2016年春我回国一趟,所见所闻耳目一新。在此,谨摘几则我看到的创业故事以飨读者。

表姐的创业故事堪称传奇。从大学时代学费和生活费都没有着落到如今省城颇有名气的网络系统集成服务商,表姐是一步一步扛着困难走过来,成为一名成功的女性企业家,在绝境中创造了奇迹。


这一篇的主人公是我的远房亲戚,年纪比我大,所以就叫她表姐。实际上也不比我大多少,所以我们是同一年上学,高中时在同一个学校,不过是两个班。表姐自己说,从小学到初中她都是出类拔萃的,只是到了高中,由于一些家庭的原因,没有能够专心读书,所以考大学不太理想。
 
我们的家乡是一个西南边陲的小县城,几百年来读书风气都甚为浓厚。用官方的话语风格讲,就是“重视教育”。科举时代,我们县秀才和举人层出不穷,巅峰的时候甚至占据乡试的半榜。高考时代,大家的关注点则是考大学。考上“好”大学则意味着“读书好”,考上大学的比例高则意味着一所中学“教学质量高”。高考之后很多年回头看,这些观念或者标准颇为迂腐。眼睛只盯着考试和分数,不免让人变得狭隘。现在回到中学看看,铺天盖地的宣传还是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一本率等等。看着老师和学生依旧围着高考团团转,不禁苦笑:再过三十年,素质教育恐怕也还是一纸空文。
 
这些年大学连续扩招,考上大学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尤其是我所在的高中,教学质量一向领先,据说升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还多,也就是说如今考上大学没什么特别,考不上大学才不正常。学校里的师生应该已经明白这个道理,现在追求的可能不是“考上大学”而是“考上好大学”(至于哪些大学是“好大学”,也多半是众说纷纭以讹传讹),不过民间老人依然对于哪家出了个大学生津津乐道。
 
其实善于考试、能读大学真的没什么了不起,大部分人终究归于平凡。平凡或者平庸没什么错,社会总是需要大量普通人从事各种工作,即使个个都像爱因斯坦一样聪明,也总得有人开出租送快递掂大勺写程序吧。对于个人来说,生活开心、家庭和睦、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好。如果还把读书作为人生成就、把考上大学作为人生巅峰,未免有些可悲。
 
扯得有点远。扯这些是想说在我那个年代,上个大学还不是太容易,所以能不能上大学、上什么大学的确有点不同。这一点,在表姐心里一直是个放不下的小纠结。可是,等我们看完表姐的故事,就知道这些都是浮云。
 
因为表姐高中时没法专心学习,只考取了一个省城的专科。而且由于家庭的原因,她的经济也很拮据。一般学生都是靠家里供养,表姐的学费和生活费却毫无着落。一个刚上大学的小女孩在举目无亲的省城一切都得靠自己而且完全不晓得该怎么走下去,内心的孤苦可想而知。可是困难就真真切切摆在面前,书总得读下去,人总得活下去。怎么办?
 
可能由于之前几年已经经历了很多困难,内心有了磨炼和准备,表姐倒是没有惊慌失措。表姐内心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也谈不上是谁培养的或者怎么培养的,只能说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环境逼出来的吧。总之,重压之下表姐的潜能被完全激发出来了,或者说小宇宙完全爆发了。
 
表姐开始在学校里做一些小生意,从校外贩来文具日用品等小东西卖给同学。同学省了点脚程,表姐则赚到一点辛苦钱。货品买卖可以赚到差价,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只是没几个人会去想,会去做,或者愿意去做。尤其是大部分学生生活来源不愁,老实一点的心思放在读书找工作上,活跃一点的搞搞体育玩玩社团,调皮一点的打打游戏谈谈恋爱,大多想不到自己也应该或者可以去打工挣钱。
 
每一笔小生意看起来赚得不多,可是积累下来其实收益相当可观。就这样,表姐不仅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还慢慢地有了盈余,可以做比较大一点的生意。
 
除了买卖小商品,表姐的商业天赋也显露出来。例如九十年代的主要计算机存储设备是软盘,一般学生只会花钱买,有点生意头脑的学生会从外面买一点来卖给同学,但销量很有限。表姐则直观地意识到平台和渠道的作用,从校外采购来一大批软盘放在学校小卖部零售,付给小卖部销售提成,一举解决了经营成本、销售渠道和货品跑量的问题。在我看来,在九十年代的大学校园里这样做生意,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就这样,大学还没毕业,表姐已经积攒了相当雄厚的资金。回想当年我在大学实验室里帮教授做事,赚到几百块就沾沾自喜,比起这境界来真是差了不少。
 
得益于大学里的商业实践和资金积累,表姐毕业后压根儿没想过找份工作找个老板管着自己,而是顺理成章地开了自己的公司。那时候还不流行说创业,就是开公司,其实就是今天的创业。而且表姐的创业相当靠谱,因为她有资金、有市场、有方向、有经验,知道脚踏实地一分一分把钱赚来的道理,远远好过现今很多除了想法和情怀啥也没有的创业团队。
 
如果说故事的前半段是寒门逆袭,那么后半段就是大展宏图。表姐的公司从销售电脑硬件开始,逐步扩展到网络设备的销售和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实施。如今的表姐辗转全国各地投标拿项目,一幢一幢新楼实施网络布线,项目合同动辄几百万,真正是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虽然工作总是繁忙,投标总有压力,掌控一家颇具规模的公司总得费心费神,但公司总算是业绩稳定、蒸蒸日上,公司的资产和表姐的个人财富也翻了不知几番。奇迹,就这么实实在在地诞生了。
 
多年后听表姐说起这些,我的脑海里出现极强的画面感:一个衣食无着、眼前一片迷茫的小女孩,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里不知所措;镜头拉近,面部特写,女孩咬了咬嘴唇,眼神慢慢地坚定起来;接下来各种忙碌的画面快进,女孩四处奔波,但是脸上逐渐多了坚毅和笑容;最后,忙碌的画面暗去,时光荏苒,灯光亮起,一名沉稳干练的女性企业家一袭职业套装出现在镜头里,慢慢地转过头来,微微一笑,云淡风轻。
 
表姐的成就,可以说远远超过当年很多“更会”读书的同学。公司规模和个人财富就不说了,光说就业,哪一个创业成功的人不是为社会提供了一批工作岗位,解决很多人一家老小的生计?员工下了班大可以自在休闲,创业当老板的还得操心公司怎么活下去,下个月的员工工资从哪里来。表面看起来是员工为老板打工,但如果看看老板在背后为保证员工工资和维持企业生存所付出的努力,也许是老板在为员工打工也不一定。人们常常只看到创业者赚到了钱或者“剥削”了员工,却往往想不到这些工作岗位是谁创造的,这些工作岗位对社会的价值有多大,这些工作岗位消失的话会有什么影响。
 
现在回头看,表姐当年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或者周密完备的计划去创一番业,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如果什么都一帆风顺,也许就不会有今天这个成功的企业家。逆境不一定出人才,但人才在逆境中一定会不屈不挠脱颖而出。
 
表姐聊天时常常感慨当年没有机会好好读书,这就是她心里一直放不下的纠结。我跟表姐说:面对当年的绝境,有几个人能不崩溃,能不向现实低头,能不自暴自弃?你所经历的磨炼,你所创造的价值,你所达到的高度,都远远超过一般的同学,有几个人能有能力、有决心、有毅力做到同样的事?读书无非是帮助普通人获得一份比较有保障的生活,其它并没有什么特别,你也不需要这个。若论人生的精彩、事业的成功、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力,更多的人应该羡慕你才对。
 
这就是表姐创业的故事。如果要问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迪,那就是面对苦难,请不要放弃,因为人生充满无限可能;相信自己,勇往直前,未来会很精彩。

编后话:

本文是本系列最后一篇。2016年回国近距离接触的四个创业者,各自精彩,有经典创业(《鲑鱼科技》),有转型挑战(《创业俱乐部》),有文艺格调(《转业文化人》),有不懈奋斗(《绝境奇迹》),都是我不曾经历过的。

为每个人写了一篇以后,我感觉自己也在他们的生命里走了一遭,仿佛也这么活了一回。写文章就有这点好,可以用文字与他们的人生交汇,和自己的心灵对话。讲的是创业故事,品的是百味人生,叹的是风云际会。
 
写这些只是把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分享出来,期待对正在创业或者即将创业的朋友所有启发。我也不够格对创业作出什么建议,不过写到这里,在轰轰烈烈的创业大潮中,我倒是想列几条我认为不应该的事:
不负责任地忽悠人去创业
毫无切实准备只凭空想就要去创业
一意孤行让团队和家人生活都无法保障
以忽悠投资人为目标
 
如果你真的准备好了,支持你勇敢地卖出第一步。用一个小段子与大家共勉: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最后,如果你真的打算创业,可以和我联系,我也许能推荐你认识一些人,接触一些资源,发掘一些合作的可能性。

Last modified on Wednesday, 13 April 2016 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