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外交部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去年一年我国同24个国家签署互免或简化签证手续协定,数量是前4年的总和。中国公民免签或落地签的目的地已达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同时强调,将进一步提高中国护照的“含金量”,让大家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3月9日,中国和加拿大有效期最长为10年的签证正式开始发放,这是继去年中美达成长期多次签证互惠安排之后,又一就签证便利与中国达成长期机制的国家。
签证利好不断为中国公民出境游带来极大便利,也带来中国游客出行选择上的诸多改变。出国游从过去的“一生一次”演变为如今的“周末出国”,游客从扎堆热门景点到开辟“新天地”,从走马观花看风景到更加注重旅行体验……这些变化渐渐成为中国游客出境游的“新常态”。
出行目的地:冷门景点不太冷
到过新马泰不足为奇,玩过马尔代夫不算新潮,在当下的出境游热潮中,国外一些冷门旅游目的地变身景区中的“小鲜肉”,逐渐成为众多中国游客热衷之地。携程网近期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一些欧美非小众目的地的中国出游人数上涨很快,如塞舌尔、斐济、丹麦、大溪地、文莱等等。
每逢中国的公共节假日,国外许多热门景点的中国人也络绎不绝。听着汉语,看着熙熙攘攘的同胞,这难免让一些想要寻找“异域情调”、体验“原生态”的游客大失所望,所以干脆另辟蹊径,选择那些知名度不高但值得一去的景点。不仅能避开喧嚣惬意出行,更何况,去别人所未去过的地方,也是一件彰显个性、满足好奇的绝佳方式。
《经济学人》曾画过一幅“中国人眼中的欧洲地图”,里面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欧洲小城被中国游客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印记。譬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殉情的维罗纳、贝多芬的故乡伯恩、徐志摩看过杨柳的剑桥校园……这些地方因流传的故事、杰出的人物而变成许多“文艺范儿”中国游客的向往之地。
位于地球之巅的南极,近年来也成为中国旅游市场的新宠。极地的独特风光吸引了大批游客探索的脚步。据IAATO数据显示,在2003至2004年度,只有37名中国游客踏足南极大陆,但十年后的2013至2014年度,已升近百倍,达3328名。虽然一趟南极行价格高达十余万元人民币,但一位旅行社负责人表示,2015年11月出发的团,现在已有不少人查询预订,而且“较好的舱位已经订满”。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南极的夏季,是最适于前往旅游的时节。近期,南京60岁的包女士和女儿便体验了奇妙的南极之旅。母女两先从南京坐飞机到阿根廷,然后在阿根廷的乌斯怀亚登游轮去南极。包女士认为,虽然阿根廷的南美景观已经美不胜收,但南极风光更是震撼人心。在南极期间,包女士看日出日落,乘破冰船看浮冰、看冰川由浅蓝到深蓝层次多变的色彩,和南极的企鹅“零距离”接触、看鲸鱼、海豹从自己身旁游过……这些极地体验令她觉得终身难忘、不虚此行。“我们还参观了一个印度科考站,并且还在南极的邮局买到了南极的明信片和纪念品。”
1988年,泰国成为中国出境旅游的第一个目的地国家。现而今,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行者无疆,中国游客的脚步将踏上更为广袤的地方。
旅游“心”体验:我的旅行我做主
《纽约客》记者欧逸文曾写过长篇纪实文章《跟着中国旅游团游欧洲》,文中的中国旅行团十天时间游遍欧洲五国,作者笑称:“这绝对是我这辈子最有效率的旅行。”长期以来,随团旅游的游客们往往被认为“上车睡觉,下车拍照”,逛景点走马观花,看风景心猿意马。但这种状况近些年正悄然改变,“走心”的旅行方式受到推崇。
全球在线旅游生活特惠平台Travelzoo旅游族年度调研显示,2015年中国人海外游出现了新趋向。中国游客对于海外深度游和旅游品质的要求显著提升,50%以上的受访者希望提高旅游休闲的内在质量,并愿意把更多的花费放在旅途中的酒店、餐饮和娱乐上,而不是购物。近70%的受访者希望能自主安排行程、控制旅游节奏。30%以上的人愿意参加海滩、美食、自驾、邮轮、历史遗迹、当地文化体验等主题性的旅游项目。
中国游客对在线旅游平台提供的机票+酒店的自由行模式开始不满足,特色的定制化旅游产品,新线路、新地点,避开热门景区的个性化行程受欢迎。
近日据媒体报道,25岁的武汉姑娘熊佳雯和男友吴哲俊于去年10月开启东南亚七国之旅,但到达巴厘岛的第一天,两人的身份证、银行卡都被偷走,他们仅剩下护照以及100美元现金。沮丧之时熊佳雯决定“偏要挑战下囧途”。两人继续上路,为省钱做公交,两人背着十几斤的行李太阳下暴走;为到吴哥窟看日出骑自行车凌晨在石头路上骑行;在越南拜县,他们甚至做起了羽绒服代购生意,并成功赚到了几天的生活费;为省住宿费,熊佳雯还当起酒店试睡员,写试睡心得抵了几个晚上的住宿费。一路上两人用自己的精明和吃苦,一边赚钱一边玩,81天里游玩7个国家,行程10000多公里,花费仅3万元人民币。一路相互扶持的“穷游”也让两人的爱情迅速升温,他们说,要把这段经历整理出来,老了再慢慢回味。
今年春节,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张朝枝便携家人自驾到东南亚旅游。他们从云南进入老挝境内,在朗勃拉邦游玩后,又驱车前往泰国清迈、金三角等地,然后返回云南并于春节前抵达湖南老家,耗时20多天,行程1万多公里。
“全程我们只去了一二个景区,旅途的愉悦是我们的目的。”张朝枝表示,每到下一个城市之前,他都会做足功课,大致了解下一步行走的城市和方向,然后边开车边游玩。自在的行程为他们一家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在老挝看到当地僧人集体化缘、在清迈遇上“鲜花节”。“我们租住在当地人的别墅里,自己开车去菜市场买菜,自己做饭,旅途虽然累,但在异乡吃到一顿家乡饭,格外香。”闲暇之时,他还深入到当地人们的生活中,“看他们做手工艺品,还有忙碌的农耕生活场面。”
服务更完善:“说走就走”不再难
中国有句老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语言障碍、文化隔阂、签证难办、航班不足等问题曾是中国人出境游的巨大障碍。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旅游最大的客源市场,各国想尽各种办法完善服务,以期吸引中国游客。
除了多个国家对中国游客频频释放的签证利好,一些国家所提供的别致的签证项目也为出国旅行提供了便利。加拿大移民部近期宣布“加拿大国际经验”签证项目开放申请,该项目意在为本国及国际青年提供海外工作与生活体验机会。新西兰的“打工度假签证”也属此类。该签证允许持有者在新西兰停留1年时间,其间可进行全职带薪工作或参加课程学习,为年轻人提供边打工边旅游、体验风土人情的机会。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签订后,新西兰每年给予年龄在18岁至30岁之间的中国公民1000个打工度假名额。
据媒体报道,焦作女孩Nimo在29岁时成功申请到新西兰打工度假签证,在新西兰一年的时间里,Nimo换了四份工作,足迹遍布新西兰的南岛和北岛,看饱了美不胜收的新西兰风光。
除了签证利好,各国也在其他方面做足功课,力求让中国游客宾至如归。日本许多旅游景点制作中文旅游手册、景区专门培训会说中文的导游,商场也设有中文导购;韩国商场提供免费Wi-Fi,设置中国游客专用二维码及中文广告牌;英国为101个景点征集中文别称,“高富帅街”、“摘星塔”榜上有名;马德里五星级的西尔肯普埃尔塔美洲饭店在早餐中增加了鸡丝面、点心和白米饭等,还开通了一个中文电视台,提供中文旅游指南,而且中国客人入住的房间里配有电热水壶……
一系列迎合中国消费者习惯的举措纷纷在各国实施,“殷勤待客”的背后是中国游客强大的购买力。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旅游海外支出达到创纪录的1648亿美元,较2013年增加28%。有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出境游客消费支出预计高达1940亿美元。中国游客为世界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科技当向导:出游渐趋智能化
科技改变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旅行方式。如今,在高科技保驾护航之下,中国游客的出境游也变得越来越智能,越来越轻松。
2014年是中国出境游历史性的一年,中国游客出境游的预订和消费全面向互联网和手机移动端渗透。携程网发布的《201中国在线出境旅游报告》显示:中国旅游者越来越倾向通过在线旅行社网站和APP预订出境游服务,在线出境游是市场增长最快的部分。
从预订方式来看,线上预订已成为旅游预订主流,在一个网站或者APP一站式预订成为趋势,2014年,中国在线旅游龙头企业携程出境的APP客户端预订已迅速赶超PC端,携程手机端预订人数全年提升15倍以上,跟团游、自由行、门票与玩乐、签证等预订量最多。
手机APP等智能工具的应用为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根据旅游消费的不同环节,各类细分市场的APP也在迅猛增加,如行程规划、签证进度、酒店预订、交通提示等等。同时,由于APP的便携性、移动性和可支付性又衍生出了许多新的“旅游业务”形态。而这无疑为游客带来更加美好的旅游体验。
智能科技的应用让出行变得简单,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旅行故事。
“没想到大美国也有小肥羊,森森滴震惊了!”南京市民胡小姐在美国进行自驾游时,不忘在自己的朋友圈中更新说说,有数名好友留下评论,戏称自己“羡慕嫉妒恨”。而春节期间成都姑娘饺子通过微信一路直播她在墨西哥的自助行,也羡煞了朋友圈的一帮好友。
针对游客们热衷于社交媒体晒照,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博士曾许小康表示,社交媒体“现场直播”式分享方式凝聚了年轻人之间的友谊,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对人际关系具有释放正能量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