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领养外国孩子,人们想到的画面往往是那些抱着一个可爱的中国女孩、笑逐颜开的加拿大夫妇。但是在现实中,他们并不是所有人都像童话的结尾那样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法语《新闻报》本周刊登伊莎贝拉.哈谢的深度报道,介绍了在加拿大很少被提及的、那些灿烂笑脸后面的故事。
在法国,15%的被领养孩子被交托给社会福利机构和精神病院,在美国,以失败告终的领养达到10%到25%。 加拿大似乎没有公布过类似的调查。无论是各省卫生部还是儿童保护机构,都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全面统计。
但是失败的领养在加拿大也存在。以魁北克省为例,该省的少年儿童保护机构近年来接纳了52个被魁北克家庭领养的孩子。其中有20人将在那里住到成年,那是因为,他们的养父母再也不想见到他们了。
是养父母太狠心吗?哈谢在报道中讲述了几对夫妇的经历。
2001年,西尔万和若泽(化名)从俄国领养了一对3岁的孪生兄弟。两个孩子的狂暴还在飞机上就使夫妇俩目瞪口呆。相比之下,中介公司声称他们会朗诵诗而他们其实还不会说话,这点小事简直不算什么。
接下来的几年,若泽说,他们不是在做父母,是在做消防队员,时刻准备处理紧急情况。兄弟俩打人,毁玩具,也自残。他们会突然冲到汽车前面,或者在墙上撞头,然后告诉老师头上的青肿是父母打的。他们把妈妈准备的午餐扔掉,然后偷别的孩子的东西吃,拼命在裤子里小便,以至于把自己弄到脱水。若泽每天早上要给他们各准备五套衣服,而他们可以在半小时内把它们全部弄脏。
他们11岁那年,夫妇俩决定把其中一个送到少儿福利院。现在他已经16岁了,是那20个父母彻底放弃的孩子之一。西尔万夫妇在考虑把另一个孩子也送走,因为他威胁要杀掉母亲。
蒙特利尔圣朱斯蒂娜儿童医院有一个“领养与国际健康诊所” 。负责人让-弗朗索瓦.史库安纳医生说,他从业25年来,这样的事见过太多。西尔万夫妇的情况还不是最糟的。记者采访他时,他刚刚说服一对夫妇卖房子搬家,因为他们的养子离开少儿福利院后每天骚扰他们,可能会真的做出暴力行为。
克罗蒂娅(化名)是另一个来自俄国的孩子。她两岁半被收养,16岁被养父母送到少儿福利院。有一天,院长交给她一个包裹,里面是她留在家里的所有照片和养母的一封信。信中说:别再叫我妈妈。你不再是我们家的人了。祝你一切顺利。克罗蒂娅觉得,她在那天早上又被抛弃了一次。
申请领养孩子的夫妇必须先通过一个社会心理学考试。克罗蒂娅的养父母无疑也经过了这一关。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领养咨询顾问乔安娜.勒缪尔说,问题出在对他们的测试是他们能否做一个模范儿童的合格父母,但并不是所有的待领养孩子都是模范儿童。像克罗蒂娅,被领养时有胎儿酒精症候群和后来通过多次手术纠正的身体发育缺陷。另外,她还有严重的反应性依恋障碍。
这是一种由于幼年时期被抛弃、被严重忽视或被虐待造成的心理异常。西尔万家双胞兄弟的行为给它的症状做了形象的注解。它的最主要的后果就是患者无法进入亲密的关系、对他人产生依恋。勒缪尔几乎每年都会接待三到四个濒临崩溃的领养家庭。史库安纳医生见过的更多。几乎所有这些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依恋障碍。幼年经历铸造的畸形求生机制驱使他们想方设法破坏和养父母的关系,其中有些孩子成功了。
心力交瘁的养父母把他们交托给儿童保护机构。史库安纳医生认为,尽管他们会因再次被抛弃感到痛苦,但是从长远来看,福利院的环境对他们的成长更有好处。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被领养。
勒缪尔在咨询中听到过很多孩子说过类似的话:“我想愿意有一个妈妈,我真的很想有这个愿望,但我就是做不到啊。” 勒缪尔说,有些婴幼儿时期的伤害将永远存在,再多的亲情和爱抚也无法修补。
西尔万夫妇是被中介公司彻底欺骗了。但是也有很多夫妇是因为太想要孩子而在领养程序中选择性目盲。魁北克省国际领养秘书处和负责儿童保护的部门表示,该省正在考虑要求有意跨国领养的夫妇参加一个强制性培训。勒缪尔则早就在向她的顾客提供此类培训。
不过她也承认,不管培训和服务有多全面,还是会有失败的领养。因为总是有无法依恋家庭的孩子,以及戴着“粉红色眼镜”、无论孩子的异常之处有多明显都能看到一个小天使的养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