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环球时报》记者从日内瓦中转法兰克福飞抵北京,亲历了这一严密的防控流程。而针对近日一些国际航班落地后由于检疫原因导致“乘客下机等待时间过长”的说法,记者采访多架航班旅客发现,下机时间从几十分钟到数小时不等,延长等候时间的情况确实存在。
国际航班飞行防控:全程只提供瓶装水和一个餐盒
从国外飞回国内,能明显感受到两边疫情防控措施的巨大差别。8日,《环球时报》记者从日内瓦出发,经法兰克福飞回北京途中发现,只有飞往中国的航班登机柜台前有各种防疫相关的提示,当天中国国际航空公司CA932航班的提示信息显示:“进京人员须通过北京通APP或在百度、微信、支付宝搜索《京心相助》小程序登记有关信息,并在抵京后到所在社区、酒店报到核验。”无论是日内瓦机场还是欧洲航空枢纽法兰克福机场,西方面孔的乘客基本没人戴口罩,但记者与同行中国乘客带口罩出现在机场时,也并未引来过多诧异的目光。
虽然机场内戴不戴口罩由个人意愿决定,但登机前,机组成员就通过广播要求此班飞机所有中外乘客全程佩戴口罩。当天的航班基本满员,刚上飞机,机组成员就一一对乘客进行体温检测并做详细记录。为减少摘口罩的次数,飞行途中航班不再提供各式饮料,改为供应瓶装矿泉水,每名乘客只提供一个餐盒,并且机组不建议同一时段用餐。类似措施在其他航司飞往国内的航班上也很普遍,在纽约生活9年的贾先生5日乘坐东航班机回上海,8日,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飞机上虽然仍然供应酒水饮料,但不再提供菜谱。
飞行途中的另一项疫情管控措施是填写出入境健康申明卡,需要申报的信息包括个人身份、联系方式、前后14天的居住地以及是否有相关症状等,并需要本人签字申明内容准确,申明卡明确标注:“如有隐瞒或虚假填报,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飞行过程中,空服人员会密切关注每名乘客的口罩是否佩戴正确,如有发现露出口鼻的情况,会立刻提醒纠正。
8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相关人士在回答记者询问时表示,根据民航局相关规定,飞机上的防控方式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二是按规定做好航空器的消毒工作,三是根据不同风险等级分别在旅客登机前和飞行过程中对旅客进行测温,四是在飞机上预留一定数量的座位作为应对突发情况的隔离区。
等待下机:几十分钟到数小时情况不一
近日,网络流传一些国际航班落地后由于检疫原因导致“乘客下机等待时间变长”的说法,《环球时报》记者亲身体验发现,此事基本属实。记者乘坐的CA932航班抵达首都机场后,机组先是点到十几位乘客的名字,这些乘客先下机接受检测,在等待约一个小时后,其他乘客再每五排为一个批次有序离开机舱。
贾先生从纽约返回上海的航班下机流程也是如此。他对记者说,乘务长广播通知所有旅客坐在座位上等待卫生检疫工作人员,然后广播报了十几位旅客的名字,让报到名的人先拿着手提行李下飞机。不过幸运的是,他这班航班乘客下机都未等待太久,“大约十分钟后,乘务长广播通知大家可以正常下机了。也就是说,从落地跑道滑行至登机口加上之后坐在机舱等待放行下机再到进入候机楼卫星厅,一共大约25分钟左右,比平时甚至还要快一些。”也有的航班存在乘客下机出关等待时间过长的情况,一位3月6日从俄罗斯飞往浦东的SU208航班旅客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当天上午9时降落后,直到下午14时左右才完成检疫出关。
下飞机后,记者经历了三道检疫“关卡”:最先经过海关红外测温系统,然后在通道递交健康申明卡之后,再办理入境手续。由于在法兰克福转机时填写了“京心相助”小程序,记者在抵达北京等待行李期间就接到了社区电话,提示需要进行14天的自我隔离。
另一家国内航空公司工作人员8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上海、杭州等地机场已经开始严格检查“疫情航班”。机场要求航司提前提供旅客名单,不管是直飞还是中转入境,一旦飞机上有发热或从敏感地区入境的,就很可能被按照“疫情航班”处理。“疫情航班”会被要求停靠在远机位,检疫人员上机排查完毕后才可以下客,下客后飞机需要进行全面消毒。一位民航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此前有7例来自意大利的确诊病例入境上海后回到青田,因此上海机场的检疫措施格外严格。杭州机场的检查也在升级,因为意大利华人很多通过北京转机飞杭州。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法国、德国、西班牙的旅客也会受到更严格检查。
正如该人士所言,一些从意大利返回国内的乘客的行程会受到更明显的影响。由于意大利已暂停与中国的直飞航班,身在意大利的林彤彤(化名)选择由罗马菲乌米奇诺机场经德国法兰克福转机到北京,再由北京飞厦门。8日,她抵达厦门,当晚已在隔离酒店的她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说,她到达厦门后还要在住所辖区工作人员陪护下进行核酸检测,然后乘坐专门的大巴到达指定的酒店进行为期14天的隔离观察。林彤彤还接到一份《告知书》,上表标明核酸检测是免费的,检测结果预计在2天内电话方式告知本人。在检测结果出来之前,林彤彤需要配合严格落实隔离医学观察措施。虽然很疲惫,但林彤彤还是很感慨:“不得不说,回国之后,虽然一路的检查,但享受的都是VIP服务,从下飞机我自己就没有拿过行李箱,哪怕是到酒店隔离也是专车接通送,到达酒店,工作人员先是用酒精把我们全身喷了一个遍进行消毒。”
检疫部门按照《指南》根据实际情况评估下机流程
此前有媒体报道,曾有乘客从西班牙在德国中转抵沪,7日一早7点25分抵沪,但一直到下午16点10分才到出口处,从飞机落地至安排下飞机这一过程就等了5个小时左右。按照这位乘客的说法,“坐在前面的有不少是从重点国家出来的或有相关接触史,就安排他们先下飞机,几个几个地走,速度就比较慢了。”
严格的检疫措施必然会放慢乘客下机的速度,例如,《环球时报》记者在北京机场海关附近发现,多个醒目位置能看到“温馨提示”,除要求乘客配合体温检测、主动进行健康申报外,还建议排队保持一米以上间隔。这样一来,仅乘客通过体温检测时的排队过程,就要花费不少时间,不过,所有乘客都对相关检疫措施积极配合。
在谈到乘客下飞机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时,某国内航空公司对《环球时报》表示,涉及进、出港旅客的检疫工作均由各地机场检疫部门执行,航空公司按照检疫部门要求组织旅客配合检查,“也就是说,下飞机需要等待多久,完全是按照检疫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的评估来判断”。
近日,民航局修订了《运输航空公司和运输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将运输航空航班防疫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级,实施差异化防控。风险应根据疫情发展动态实时调整。《环球时报》记者查阅相关表格发现,一架航班的风险等级,是根据各分级因素的评分总和来确定的,以欧洲某国飞往国内航班为例,如果该国确诊数已经超1000,那么其确诊病例数的得分即为最高的“5分”(>1000例),从欧洲飞往北京的时长普遍超过八小时,该项得分即为最高的“3分”,如果该航班客座率大于80%,那么该项相应得分为“3分”,得分总和即为11分,属于“高风险”(8-11分)。
《指南》中还有针对对来自疫情高风险国家(地区)且在京转机的旅客(体温正常)的相关措施。例如,与当地海关协调,设立专门候机区域,协调公安部门和卫生检疫或疾控等人员对其进行隔离候机,并提供餐食等必要的基本生活保障等。“中国是一个非常全球化的经济体,不可能通过禁止大量旅客入境来达到防控目的。”日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耶鲁大学全球健康政策与经济学助理教授、美国中国卫生政策与管理学会会长陈希表示,为了防止疫情通过航空渠道传播,现在最重要的是在入境的关卡处快速识别风险,政府也可以考虑在主要的航空港附近征用一些设施,方便有风险的旅客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