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
(1)2011年,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美国警方出动装甲车驱散示威者。美警方并蓄意诱使示威者走上布鲁克林大桥的行车道,造成其违法事实后,当场抓捕了700余人。
同年11月,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声的“占领伯克利”运动中,警察在校方授意下滥用武力殴打驱赶静坐示威者,警方马队冲入静坐人群进行武力驱赶。11月9日,警方在驱赶试图在学校广场上搭帐篷声援“占领华尔街”的学生和社区人士时,使用警棍猛击无辜群众的头部、胸部和胃部,或对猛拉示威人士头发甚至将人强按在地殴打。
(2)2014年,美国警察枪击黑人引发民众暴力示威后,美法学教授称“示威者一旦使用暴力,就放弃了宪法赋予的和平示威权利”。
(3)2015年,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发生骚乱后,美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调动5000余名国民警卫队员,授权使用装甲车及各式武器。
(4)2019年7月,纽约警员遭遇浇水后,特朗普总统、纽约市长和警察部门齐声谴责,表示是个“耻辱”。媒体表示警方可以二级妨碍政府管理、二级滋扰、三级损害等罪名指控嫌犯。如果警员受伤,还可用攻击罪名指控嫌犯。
(二)英国
(1)英国《警察法》明确规定警方有权界定非法集会的性质,有权采取清场和其他禁止非法集会的方式。任何攻击执行职责中警察或协助警察执行职责的人的行为,均属犯罪,可处6个月以下监禁,处以或并处罚金。
(2)2011年伦敦骚乱后,时任首相卡梅伦、副首相克莱格、内政大臣特蕾莎?梅、伦敦市长约翰逊等重量级人物先后发声,齐声谴责攻击警察和破坏财产的行为,强调骚乱是“绝对的犯罪”。其中,卡梅伦要求法院从重从快、严惩违法者,并曾提出剥夺罪犯及其家属享受政府福利的资格。据报道,至少1300余英国人出庭受审,有一名大学生仅在超市拿走一瓶矿泉水就被判刑6个月。
(三)法国
(1)2019年4月,法国政府推动议会通过《反暴力示威法》,将蒙面等掩藏身份行为定位刑事犯罪。随着“黄马甲”运动愈演愈烈,法国政府加大司法惩戒力度,对敌视警察的现象采取零容忍态度,对涉嫌暴力示威、干扰警方执法的犯罪分子可判处监禁一年或罚款1.5万欧元,并允许警方在示威场所周围检查车辆和行人包裹。
(2)“黄马甲”运动期间,法国大力实施《反假新闻法》,马克龙总统多次会见“脸书”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探讨共同打击网络仇恨言论和假新闻。法国高等视听委员会出台设立检举机制,打击假新闻账号等措施,进一步整肃网络安全。
(3)2019年3月中旬,香榭丽舍大街发生严重骚乱后,马克龙政府在敏感地带设立游行禁区,调动军队参与维稳,有效遏制了暴力升级态势。法国警方针对“黄马甲”示威者动用“刺球”手榴弹和橡皮子弹,对示威者形成强大震慑
效应。
(4)法国政府高度警惕境外势力介入“黄马甲”运动。意大利副总理迪马约会见法国“黄马甲”运动的发言人查伦松后,法国政府即予以严厉批评。法外交部发言人斥责此举“是无法接受的挑衅行为”,并召回法驻意大使,正告意方“不要屡次干预法国内政”,否则将“损害双边关系”。
(四)其他国家
(1)意大利《刑法》中有对侮辱、污损国旗国徽定罪条款。意议会通过《安全法二号》规定,在公共场所游行示威禁止穿戴头盔或者任何影响身份识别的器具。
(2)德国刑法中有反抗执行官员罪。
(3)日本刑法中有公务执行妨害罪。
(4)新加坡政府视伤害、罪责的轻重作为量刑依据,最重可处7年以下有期徒刑、或处或并处罚金、鞭刑。(题图: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