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花式“整活儿”的ChatGPT狠狠出了圈。这款“会聊天的机器人”已成史上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短短几个月内注册用户已经破亿。ChatGPT能干啥?说白了,使用者发出命令,它完成任务,还能根据聊天上下文互动。比如,你想秀一把思想深度但不肯动脑,给它下一串指令就妥了。而且,它还会写代码、写论文、完成调研报告框架分析,甚至通过了沃顿商学院MBA期末考试和谷歌三级程序员面试。眼见“人工智能比我还聪明”,不少人问:ChatGPT不会把咱人类给淘汰了吧?侠客岛邀请了密切关注ChatGPT发展的中国社科院大学技术经济学博士、《AIGC:智能创作时代》作者杜雨,请他跟大伙聊聊人工智能那些事。
1、侠客岛:大家很好奇,ChatGPT这样的聊天机器人,技术核心和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杜雨:经过这些年发展,人工智能(AI)可谓从中学生升级到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了。过去,AI大多帮人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脱身;近几年,AI能分担更复杂“烧脑”、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了。具体到ChatGPT,它的技术底层逻辑是通过超大参数规模、超大训练集的模型,在算法层面“大力出奇迹”,又辅之以结合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以此达到出色的应用效果。
这么说有点抽象,不妨举个例子。拿采访来说,过去新闻记者写一篇稿件,需要采访、写作、编辑;现在可能只需把采访录音上传到云端,智能算法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就能生成不同风格的采访稿。当然,采访还是纯人工的。
又如当下很火的直播带货,主播都是真人,虚拟人互动能力有限。但随着ChatGPT等底层算法模型应用到虚拟主播身上,虚拟人也可以开直播,还可以有很不错的互动。它们会根据直播间用户画像、评论互动等实时数据,及时调整直播话术、互动方式,带货效果说不定比真人还好。让老板们开心的是,AI机器人不用吃饭睡觉,可以连轴转,不断学习、工作。这大概是AI机器人短短几年从“中学”升级到“研究生”的重要原因。它们真是废寝忘食的“学霸”啊。
目前,国内在这个赛道也有不少公司和应用,有的只需用户输入几个关键词,机器人就能生成相关主题的画作,也有的在主攻深度语义理解与生成。
这些创新技术最先影响的可能是一些文创行业,比如写剧本、画油画、做音乐,AI技术可以辅助创作、人机共同创作甚至纯机器创作。但文创行业文化地域属性很强,国内公司在中国文化领域积累上较海外公司更胜一筹,我很乐见中国版ChatGPT们在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编程等领域百花齐放,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和创作突破。
2、侠客岛:除了ChatGPT,这些年人工智能领域还有不少热词,比如OpenAI、生成式AI、Web3.0、聊天机器人、搜索工具、文本创造等。目前相关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了?未来可能有哪些应用场景?
杜雨:我想先谈谈AIGC,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AIGC涉及的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经历了几个阶段迭代。某种程度上,我们今天所讲的AI,跟几年前相比已是不同“物种”。如果跳出AIGC看人工智能,我们会发现,近些年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发展突飞猛进。有预测显示,从现在到2030年,AI训练成本将以每年70%的幅度持续降低,同时编程效率有望提高10倍,让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4倍以上,这些都将大幅提升全球劳动生产率,创造约200万亿美元价值。
随着成本下降,人工智能技术也将更大规模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AI制药,可大幅提升医药研发效率,节省传统制药时间,通过大数据和高通量数字实验,发现传统模式下难以发现的颠覆性药物。目前谷歌和百度都在朝这个方向探索。
3、侠客岛:此前业界幻想让人工智能做重复、可替代工作,把更智慧、涉及创造和审美的工作留给人类。但现在看,AI好像已经显得比人更聪明了,是这样吗?
杜雨:我在撰写新书时就曾用ChatGPT辅助写作。比如描述一个学术概念,我担心不够通俗易懂,就询问ChatGPT如何让表达更“接地气”。ChatGPT建议拿生活中的具体现象做类比,这一招果然好用。在写作某一章节时,我的思路不是很清晰,ChatGPT也给了我一套谋篇布局的方法。但机器人的建议并不是万能的。它呈现的内容是基于历史资料训练,有些并不是最新信息,也有冗长、错误的地方。AIGC终究是“术”,如何用“术”去合“道”,这是人类创作者、开发者需要把握的。
应该说,AI生成的内容取决于使用者怎么引导。机器没有自主意识,只能根据训练材料和使用者指令进行输出;从生产效率维度看,在某些场景下AI确实比人聪明,就像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准度超过人类一样。但人类比AI更智慧,懂得取舍、平衡、向善,这是最根本的差异。
4、侠客岛:有人说ChatGPT的出现,可能导致一部分“专业人士”的职业危机,也有人说这类AI机器人可能存在安全风险,比如被坏人利用等。您怎么看这些问题?
杜雨:这些风险挑战客观存在。一段时期内,ChatGPT确实可能对一些低门槛创作型工作形成“机器替代”,导致就业挤出甚至结构性失业。但长期看,这类技术能成为创作者的得力工具,激励创作者产出更有创意、更具价值的内容。
至于数据安全,在与ChatGPT这类文本生成工具对话时,用户若在训练数据时输入了自己的敏感信息,工具提供方没能提供技术防范措施,甚至将敏感信息用于下一个版本模型的数据训练,很可能造成数据安全隐患。对此,或许需要前瞻性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促使企业规范使用用户数据。
技术确实可能被用来“作恶”,比如生成虚假内容、代写论文、生成极端暴恐言论等,这些无疑需要我们的技术、制度扎紧牢笼。有关监管机构和行业巨头,在发展新技术的同时,也要积极应对潜在风险和挑战,稳妥促进新技术健康发展。(文/云歌、编辑/绫波、来源/侠客岛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