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牛犊:我在美国出版社实习的日子

Tuesday, 02 September 2014 11:32 Edit by  来源:网文 Published in 海外留学

身处在灵活而充满机遇氛围中的实习生们学会自己制定实习中的具体提升计划


我大概是有些年轻气盛,浮躁而对未知事物充满热情,大四一开始,只因为教授的一句“你去做出版挺合适的”,就开始在网上寻找实习机会。因为想结合自己对学术的兴趣,决定只关注学术出版领域。幸运的是,我很快发现了两个非常吸引我的机会,一个是美国国家图书馆联盟(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旗下的学术书评杂志《CHOICE》的出版实习项目,一个是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实习生项目。更加幸运的是,《CHOICE》杂志的总部就在我所在学校的镇上,他们非常想招收我的学校的学生。面试中和杂志负责人畅谈了一个小时后,我很快接收到了实习录取通知。因为对文字和艺术的兴趣,我申请了牛津大学出版社“艺术在线(Grove Art Online)”部门的编辑实习生。大概是因为我在艺术方面的课业、实习经历和对出版巨大的热情打动了他们,我也收到了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录取通知。由于客观原因,我推迟了这个实习到春季学期,最终在《CHOICE》做了一学年的实习,而在牛津做了一个学期。

《CHOICE》杂志实际上是一本评论学术书籍的期刊类杂志,它邀请美国最优秀的学者对最新的学术书籍进行评论,并每月把新书信息、书评和书榜发布在杂志和官网上。由于其中立者专业的角色和强大的评论作者群,这是一本学术界、图书馆界都很看重的评论杂志。在《CHOICE》杂志实习期间,我可以看到全部美国重要出版社以及世界上部分出版社发来的新书、书单。接下来,人文、社科、经管、自然科学等部门的编辑们在书单中进行挑选,再由我联系各大出版社的推广人员,要求他们寄来相应的书籍。稍后编辑会把这些书籍分配到合适的作者,把新书寄给他们,再定期收取他们的评论(这个过程我没有直接参与,不甚清楚具体过程),编辑、出版。由于建刊50年积累的大量书评(每年都出版7000余篇),每个月杂志还会推出特别书单和项目,按照相关主题进行选书,把曾经的书评按照特定的主题进行集结登载。

我有机会参与了其中一些常规书单的选取,特别项目的策划,并编辑了一些书评,但更多的工作其实是和各大出版社、作者以及读者联系。我负责邀书并把书评发回给出版社作为参考,联系潜在的作者群让他们加入《CHOICE》,答疑解惑读者和作者的常规问题,以及整理杂志数据库中关于作者和杂志的信息。可以说,每天很繁忙,但是大多数工作都是非常琐碎和基础性的。然而,通过处理这些邮件往来和数据库,以及经常和编辑们以及我在出版界工作了40多年的 Supervisor聊天,我却最快了解到了各大学术出版社和作者以及美国出版业的情况和发展。我的Supervisor是个非常热心又有理想的爷爷级老板,他在芝加哥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出版业,曾经是2个大学出版社的总负责人并在美国图书馆联盟旗下很多协会担任要职。我平日工作虽然是很基础的事情,他却要求我将发的每一封邮件(我总共的邮件往来不下1500封)都抄送给他,他不仅会在每一个细节给我讲解并要求我做到完美,还会时常在邮件里发给我出版业的好文章,并以各种轻松的方式鼓励我(玩笑式的邮件,小零食,鲜花,免费的好书……)。每次我问他问题,不管是业务小问题、出版业的大趋势,还是个人职业和人生规划,他都愿意和我畅谈许久。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做事和做人非常理想的状态,那种极致的专业精神以及谦逊、积极、包容的领导魅力让我非常庆幸自己在出版业第一份工作的老板是他。我大四继续在学校修习着足量很难的人文学科课程,又面临家庭和其他很多方面的压力,他每天给我的鼓励以及出版相关源源不断的启发,让我在辛苦的一年里一直很有干劲。

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实习,实际上才是我真正地开始进入出版社工作。“艺术在线”隶属出版社Reference部门,邀请全球各大艺术机构负责人、艺术方面的学者以及出色的独立艺术家等艺术界一切优秀艺术人士,撰写各大艺术词条解释、作品图片、文章评论,是学界和艺术界重要的查询各类专业及多样艺术信息的渠道。我通过在这里的实习深深体会到美国出版业电子化的巨大发展和前景。并且由于出版社丰富的各部门资源,对出版社的兴趣开始从简单的编辑扩展到更多样的部门。我做的主要项目包括,阅读并测评600篇艺术文章决定是否需要更新并对部分进行校对、编码以协助“艺术在线”每年三次的更新项目;在两个Access、数据库中进行撰稿人信息的清理工作;调查100名艺术学者和330副图像以更新“艺术在线”官网需要改进的信息。同时,我不仅有机会定期参加“艺术在线”关于发行、编辑以及数据的会议和例行的各种社交型聚会和全牛津定期的午餐讲座活动和例会,还在实习导师(Intern Mentor,“艺术在线”的副主编)的安排下,得以和牛津大学出版社的推广、市场、Copyediting、电子书出版、教科书,以及高等教育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甚至主管见面谈话。在这一系列的编辑项目和社交活动中,我均得到了实习导师专业而细致的指导。我的每一份工作都会被实习导师写成完整而详细的 word文档进行布置。如此一来,我不仅能够了解到每个项目本身的作用和对整个出版业务的意义,我每一步工作的具体做法和时间规划都能得到指导。关于很多社交活动比如说和其他部门见面(informational interview)的交谈方式,我的实习导师也会进行逐步的指导,帮我修改见面前的谈话提纲,以及提醒我谈话后应该如何继续保持联系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可以说,我现在工作方式的很多习惯和观念都深受当时这些细心指导的积极影响。

在一个世界最大的大学出版社工作有利有弊。各种对出版业目前状况和前景视野的开阔自不必说,认识了背景各异、富有理想的优秀的出版人确实也让我获益匪浅。公司开放合作的氛围,让我听到了很多关于出版和就业的好故事和好建议。和一群优秀的人在一起,未来成不成功倒无所谓,能不断被激励、努力学到新东西就已经让我满足了。然而,由于牛津大学出版社人员很多,出版社业务繁忙,实习导师也总是有很多业务在处理,我其实不能像在《CHOICE》一般和 supervisor实时见面沟通,甚至建立起非常个人的信任关系,得到非常个人化的指导。加上大公司业务的细化,从上面我的介绍也可以看出,我的工作其实局限在几个方面,却并不深入,并不利于像我这样的初入出版业者锻炼在某方面,甚至各部门的能力。然而,出版业的起步其实都是非常基础的,在接触了更多部门的工作人员后,更利于我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方向。实习的最后,我大概意识到了自己耐不住寂寞的浮躁本性,决定未来开始尝试出版业其他方面,诸如市场推广或营销编辑的工作。

回望过去这一年,以及最近一个月在中信书院的实习经历,顿生两点感慨。电子出版或在线课程都快成老生常谈了,但由于我身处学术出版又在美本学习,数字化着实是我对美国出版业和教育最大的感触。单谈出版,业内有不少人认为不出几年,美国50%的图书都将有正规版权的电子版。我在CHOICE实习同各大出版社征求成书时,发现许多书都是有电子版的;而牛津作为学术出版的龙头老大,更是早已有齐备的期刊资料库,和不断扩大业务的电子书领域(据3月份我参加的一次年终总结会显示,电子书范围和利润均在超过其他板块业务发展速度地迅速增长)。教科书领域更是越发注重电子平台的开发和推广。这些感受都要感谢完善的实习生项目,而这是我感触最深的第二点。从申请流程到正规orientation,到上文提到的步步指导,一切工作和社交都有据可循有条可依,再到专门实习导师/supervisor对我实习的步步反思跟踪和实习后的正式总结会、欢送会,我很高兴接收到了非常职业化又贴心的行业培训。我还不甚了解中国的出版实习,但感觉不仅限于出版的诸多实习,似乎都是灵活性大于计划性,工作为中心大于实习生为中心。我这么说并不是否定灵活性和工作为中心的模式,而是更想提醒自己和同自己一样目前身处在灵活而充满机遇氛围中的实习生们学会自己制定实习中的具体提升计划。

Last modified on Tuesday, 02 September 2014 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