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们陷入意义危机 要有远见超越未见 Featured

Saturday, 30 May 2020 07:36 Edit by  腾讯视频 Published in 人物专访

以许知远偏见的视角,带领观众在与13位“社会切片”的对话中,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

《十三邀》对历史学家许倬云的专访受到了广泛关注,在节目中,这位出生于1930年、“生长在新旧两个世界之间的人物”、横跨中西两种文化思想脉络的老人与主持人许知远以及所有观众分享了他的抗战经历、“为常民写作”的意涵与境界、对西方文明进程和社会问题的看法,以及知识分子在当前这个时代的变化与使命。在这一期节目中,他作为历史学家对这一学科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令人动容的总结:“学历史可以学到从个人到天下之间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变化,及变化里面的因素……历史要活学活用,不是找例子也不是保存东西,而是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算我走过的路,这样就可以排出无数的选择,让我们在找路的时候,绝对不会只有这一条路或者这三条路。”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30年7月出生,1962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等职,1970年赴美,任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1986年当选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著有《心路历程》《西周史》《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挑战与更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历史分光镜》《汉代农业》《转变中的古代中国》等。在其大名鼎鼎的代表作《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一书中,许倬云试图解答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向何处去的问题,堪称一部中国文化成长史。读者从书中可以发现,每一个阶段的中国都要面对别的族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的接触与交流,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还与“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

许倬云一直努力探讨中国甚至全世界文明的大问题与真问题,在《现代文明的成坏》一书中,他更是以宏阔的视野与通俗的语言,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现代文明的全景图:从宗教革命到民族国家的兴起,从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到近代资本主义大发展——直到现代文明的弊端困局与人类价值体系的重建。

Last modified on Friday, 11 September 2020 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