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谈《归来》创作初心像初恋,无法重复

Wednesday, 20 August 2014 11:49 Edit by  来源:观察者 Published in 视频精选

莫言:作为一个老男人,看了之后流了不少泪,很感动……

艺谋导演新作《归来》上映第二天,与张艺谋有“赤膊之交”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莫言与张艺谋导演在北京举行了一场“大师对谈”。尽管莫言与张艺谋相识颇久,张艺谋的成名之作《红高粱》即改编自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可在这场兄弟对谈中,莫言仍然表示,电影《归来》的故事十分老套。委婉批评之后,莫言还是肯定了张艺谋的用心,表示自己看电影时流了不少眼泪:“作为一个老男人,看了之后流了不少泪,很感动……我对影视艺术很宽容,平时在家看个电视剧就能流眼泪。什么烂电影都能把我感动得一塌糊涂。”

电影《归来》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上世纪70年代初,与家人音讯隔绝多年的劳改犯陆焉识(陈道明饰),因思念心切在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他的行为给怀有芭蕾舞梦想的女儿丹丹(张慧文饰)带来巨大的压力。女儿想方设法阻止母亲冯婉瑜(巩俐饰)与父亲陆焉识相见,结果使夫妻俩近在咫尺,却只能再次相隔天涯。文革结束,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却发现家中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女儿丹丹放弃了自己的芭蕾梦想,成为一名普通的女工;而更让陆焉识深受打击的是,他深爱的妻子冯婉瑜,因患病已然不再认识眼前的他。深厚的感情、生活的变故,迫使陆焉识做出了对他来说最荒诞却又最合理的人生选择。曾有评论表示,电影《归来》在艺术表现力上着墨较多,能够将一个爱情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然而由于严歌苓(电影剧本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将故事背景聚焦于文革,而不是放在更大的时间框架下来进行叙事,所以总感觉有些“美中不足”。

张艺谋谈《归来》:“创作初心就像初恋,无法重复了”

对于“创作的初心”,张艺谋坦言,“在这个商业时代,我也拍了商业电影,能再拍《归来》这样的电影,大家给予那么多的关注都是久违的事情。上世纪80年代跟莫言合作《红高粱》的时代,是人文的时代,全国人民都关注文学内涵、历史情怀,那个时代很可爱。我和莫言第一次见面也很有趣,现在回忆也很难忘啊。那时候到莫言家里,大家光着膀子吃茶饼,也没有多想,当时没想过他能得诺贝尔奖,他就是跟我讲怎么种高粱,‘红高粱要死了,赶紧多灌水吧。’现在回忆起来觉得当时很纯粹,为了艺术很纯粹,很像初恋吧,无法重复了。”

有观众提问结尾为什么要定格在陆焉识和冯婉瑜在车站中等待?张艺谋说:“最后结局,在两年半的改编中,从来没有动摇过。这个结尾有很多理解,‘归来’还是‘归不来’,很多东西是回不来了。人失忆以后是不可逆的,中国有2亿老人,得这病的不少。这是很有味道的结尾。”

莫言评价故事老套 却让60岁老男人落泪

莫言一大早跟两个80后年轻人一起看了《归来》。他在现场说:“现在眼睛还很难受很痛,流了不少泪,不怕年轻人笑话我,确实很感动。在张艺谋20部电影里,《归来》故事老套陈旧,但是陈旧的故事却有人世间最深情委婉的感情,丝丝入扣,没有深入人生体会,拍不了这样的电影。作为一个60岁的老男人,它勾起了我很多回忆,触动到了我最痛的地方。”

莫言还说,两位80后年轻人也哭了,而且不止一处哭了,“坐我后面一个女生哭得都快昏厥过去了,我本来想叫她别发出那么大的声音,但是想想,让人家憋住不哭也太残忍了”。

跟《红高粱》比较,莫言说,“《红高粱》艺术技巧上有遗憾,但是有青春朝气、火一样的精神,在《归来》找不到了。归来是静水深流,一切都压到底下去了。看《红高粱》,你可以跷着脚看,《归来》得安安静静用心看。很怀念《红高粱》那样不成熟却很张扬的东西,但是一个大师的发展都是慢慢由张扬到内敛、由外到内的。不过现在再要表现飞扬跋扈的东西也很难了。”

忆《红高粱》初见囧事:张艺谋像生产队长 莫言像会计

张艺谋还回忆起当时第一次见莫言的情景,为了抢下《红高粱家族》小说的电影改编权:“我还在拍《老井》,是晒得最像农民的时候,我当时就从山西坐火车过来了,后来坐电车到军艺找莫言,脚被夹了一下,流血了。当时莫言在军艺读作家班,有人就说进去你喊就行,就喊莫言。后来我进了院,在厕所冲了一下脚,提着一只鞋子就出来了。大概喊了两三声,在厕所旁边的一栋楼,莫言就出来了。远远地看到一个剪影,也不知道他长什么样。”

莫言流泪看完张艺谋电影《归来》:什么烂电影都能把我感动得一塌糊涂

张艺谋与莫言是“赤膊之交”

张艺谋笑着说:“后来我看莫言的访问,说当时一看就像我们村的小生产队长,就对我高度认可,觉得一定要把作品给我。后来媒体非要问我,那莫言像什么?我就说像我们队里的会计。”莫言在一旁笑呵呵:其实当时也看了张艺谋摄影的作品《黄土地》就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来源::http://www.guancha.cn/art/2014_05_19_230664.shtml)

 

Last modified on Wednesday, 20 August 2014 12:07